本报记者 罗筱晓 本报通讯员 张帆股票配资网-独家提供
在科尔沁沙地东缘的盐碱荒原上,一场改写土地命运的生态革命正在悄然上演。
由中建五局安装公司承建的通辽市科尔沁左翼中旗盐碱地治理综合整治项目,是中建集团首个国家级盐碱地综合改良集成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项目团队以“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科学智慧与“绿染荒原”的愚公精神,在腰林毛都镇、宝龙山镇5个嘎查的盐碱滩上,织就了一幅生态修复与粮食安全同频共振的壮美画卷。
盐碱地有了“智能医生”
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科尔沁左翼中旗位于内蒙古、辽宁、吉林三省交会的三角地区,由于长期排水不畅、地下水位高且矿化度大,导致土壤表层盐分积聚,土壤中碱性物质含量过高,形成了盐碱化土壤。
2024年11月,项目团队在宝龙山镇信合小区扎下营盘,即将为这片土地按下“改写键”。
然而,冬季的极端低温率先给了他们当头一棒——-30℃的严寒让土壤冻结1.2米深,灌溉管道铺设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晨会上,项目经理张一天把安全帽往桌上一磕说:“冻土能冻住土地,冻不住咱们的进度!”于是,冻土破碎机便轰鸣着开进工地,日破冻土500立方米。
北京化工大学的教授、博士生导师段雪院士团队也加入了这项挑战。他们和项目团队一起因地制宜,给盐碱地开出了一套精密智能的“治疗药方”。
首先,是建立排盐“血管”,PE管如毛细血管般埋入地下,百余眼灌溉井搭配智能控制系统;其次,是给土壤开具“处方特效药”,把致盐碱离子锁进稳定矿物,再搭配苏打盐碱地专用微生物菌剂;最后,利用“天眼”随时跟进“疗程”进行质控。
他们同步在三村建起专业化库房——巴彦花嘎查的管件“储备库”像血管中转站,嘎索克嘎查的改良剂“药房”存着治碱“药方”,东宝龙山嘎查的物资“调配站”保障机械不停歇,一座“就近保障、高效运转”的“工地医院”悄然运行。
从“摇头”到“盼头”
72岁的村民巴图祖辈都生活在这里,他站在自家长满玉米苗的地头,开心地讲道:“我们这片地有希望了。”
“前不久我小孙子说,看见啄木鸟在树上啄出了窝!”他想起之前看见路边新栽的每棵柳树苗都泡过“营养液”。技术员刘萧峰告诉他们,这是用了48小时生根剂浸根,根部还裹着本地腐殖土,就像给树苗穿上保暖衣。
其实,项目团队并非一开始就擅长此道,从“建筑工程”到“盐碱地治理”于他们而言同样需要从头学起。“想让这片土地新生,首先要把我们自己变成‘新生’。”为此,项目部把会议室变成“农业课堂”,每月请专家来讲土壤学,组织骨干成员去治碱项目取经,老技术员与新人“师徒结对”……如今,团队里3名管理骨干能独立编综合治理方案,5名技术标兵精通“改良剂配比+设备调试+效果监测”全流程;项目布局8大课题,从水资源利用到作物效益监测,全链条破解治碱难题。
放眼田间,项目新建的3.5~4.5米的砂石路与水泥路如银链穿珠,将5个嘎查串联成网;而新栽下的38400株新绿昂然挺立,95%的成活率书写着生态奇迹。路面下的暗管随着季节变换“呼吸”,雨季吸水防涝时,管道发出的滋滋声像土地在悄悄喝水。
每块地都有了“电子档案”
今年5月起,项目开始了分地块移交,确认质量达标后再交由村民进行播种。其实,在每块地施工完毕时,都会先经项目部“三查四验”,再邀请监理共同“举牌验收”,牌子上标注地块编号、检测数据、责任人,确保“每一寸土地都经得起检验”。村支书激动地说:“我们的‘碱壳子地’变成‘油罐子地’了!”
如今的20771亩土地,每个地块都有“电子档案”:PH值、有机质含量等数据实时传至智能终端,农民用手机就能给庄稼“远程喂饭”。改良后的土地像被施了魔法,玉米根系能扎进30厘米深的土层,牧草长得比羊背还高,预计亩产提升10%以上。项目打造的展厅用土壤标本、视频短片讲述着“治理故事”:现场设“技术对比田”,直观展现治理效果;148个监测点数据实时上传平台股票配资网-独家提供,成了“看得见的科普课堂”。依托本项目的“硬口碑”,团队已锁定5个后续项目,将让更多盐碱地变成“希望的田野”。
铁牛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